【www.51miaoju.com--3-6岁】

黄体酮怎么吃?黄体酮口服胶囊可以治疗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疾病。许多女性觉得自己月经有问题会选择去药店购买黄体酮,但黄体酮属于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有一定副作用,因此要根据自己的疾病情况服用。

黄体酮怎么吃

1、黄体酮怎么吃

黄体酮临床用于先兆性流产、习惯性流产等闭经或闭经原因的反应性诊断等。

黄体酮属于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且黄体酮具有副作用,要慎用黄体酮。

口服或阴道给药:

1.先兆流产:口服1次4~8mg,1日2~3次。对习惯性流产,开始3个月每日服10mg,第4~4.5个月后每日20mg,最后减量停药。

2.痛经:月经周期第6日开始,每日口服1次2~4mg,连服20日;或用于月经第1日开始,1日3次,连服3日。

3.功能性闭经:每日服4-8mg,连用5~10日。

[①内膜异位症:从6~8mg/日开始,逐渐加量至每日20~30mg,连用6~8周。

②功能性出血、闭经:每日4~10mg,共7~10天,周期性用药。

③激素替代治疗:在用雌激素的基础上,加用本品12~14天,每日4.0~8.0mg。

④内膜癌辅助治疗:每周400~1000mg,或用注射剂。 ]

口服黄体酮,建议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个人身体情况。另外黄体酮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更加不可随意自行服用黄体酮,会对宝宝造成一定的影响。

黄体酮怎么吃

2、黄体酮食补怎么吃

孕酮低,医生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医嘱下补充天然黄体酮,吃些大豆之类的食物辅助增加孕酮(黄体酮),不能单独只在食物中获取,因为食物中含黄体酮很低。

适当吃一些含果胶、膳食纤维丰富的桃子、柚子、草莓、猕猴桃、鸭梨等,不会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因为水果还有下列优点:

①色鲜味香能促进食欲。

②含丰富的维生素C,能帮助消化,预防动脉硬化,延缓衰老。

③含糖量较主食低,容积大,易产生饱腹感。

④所含的果胶、膳食纤维能延缓葡萄糖吸收。

黄体酮怎么吃

3、黄体酮口服注意事项

1.部分妇女有不规则出血等反应。如发生出血,可根据出血量加服炔雌醇0.05~0.1mg,连服3日,即可止血。肝病、肾炎病人慎用。

2.偶有恶心、呕吐及头痛等不良反应。

3.有时可致乳房胀痛、腹胀。

4.有一定雄激素作用,妊娠期久用可导致女性胎儿男性化。

5.血栓栓塞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乳腺肿瘤及流产者禁用。

6.每天的服药量不能超过12mg

一般来说黄体酮是2mg一片的,如果用来催月经,服用量不能太大。其实黄体酮吃一次两次没多少关系的,关键就是服用量。医生才知道服用多少合适,如果只是买了黄体酮回家自己吃,那么只能少量服用。宁可少不能多。

7.黄体酮不宜多吃,会变胖

黄体酮是激素药,副作用是比较小的,因此偶尔吃个一两次,或者游泳啦,考试啦吃点避免下,还是可以的。但老是吃黄酮,会变胖~激素药都这样。所以最好不要吃,如果每次都吃黄体酮,不吃就不来月经,一定要去医院治疗。

黄体酮的作用

4、黄体酮的作用

1、维持妊娠

在月经周期后期使子宫粘膜内腺体生长,子宫充血,内膜增厚,为受精卵植入作好准备。受精卵植入后则使之产生胎盘,并减少妊娠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使胎儿安全生长。

2、抑制排卵作用

黄体酮可使子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使精子不易穿透;大剂量时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产生抑制排卵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习惯性流产、痛经、经血过多或血崩症、闭经等。

3、促使乳房发育

人体内的黄体酮在与雌激素共同作用下,可促使乳房充分发育,为产乳作准备。

4、其他

竞争性对抗醛固酮,促使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排泄并利尿;

有轻度升高体温作用,使月经周期的黄体相基础体温较高。

黄体酮怎么吃

5、服用黄体酮后几天来月经

停药后不是马上来月经的,一般是十天之内

服用黄体酮后几天来月经?根据小编个人经历,这和服用量有很大关系的,貌似黄体酮吃的剂量越大,来得越快。这当然是个人经验,最起码小编我是这样的,其实这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的,一般都会来月经,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怀孕除外。甚至超过十天才来,也正常。

一般来说,停止使用该药之后的3-7天才会来月经,还请女性朋友多耐心等候。如过时还未来月经,就说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内源性雌激素)太低还必须加用雌二醇。

月经是伴随女性一生的自然生理现像,也是与激素水平最直接相关的生理改变。一般来说,并不建议使用黄体酮来促使月经到来。如果月经不调,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内分泌激素水平,内分泌失调,会引发包括月经不调在内的一系列病症,严重损害女性身心健康。

虽然使用黄体酮调节月经不调具有一定效果的,并且是一种普遍的治疗方法。但黄体酮是一种激素,同样具有多种副作用,所以在选择使用时一定要慎重,在医嘱下使用。


查看更多3-6岁相关内容,请点击3-6岁

2024 育儿知识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