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51miaoju.com--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篇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激发幼儿户外运动的方法,从活动场地、方式的趣味性和科学新、运动材料的提供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字】健全心理;运动启发;运动习惯众所周知,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拥有强魄的体质,在健康和快乐中茁壮成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意识是前提,意识是由兴趣诱导而产生的,由此看来,兴趣是养成好习惯过程中的关键,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更愿意主动的去进行学习,从而完成对自主运动意识的塑造。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激发幼儿户外的运动兴趣。

  一、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安全的活动场地现在的学生大多居住在高楼之中,很少有进行户外运动和接触户外场地的机会,而校园就是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美好场所。现代化的校园中设施一般都比较齐全,进行户外运动更加方便,这对于整日处于高楼之中的学生有很好的运动启发作用。另外校园的伙伴较多,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更容易被带动起来参与到运动中去。

  二、要注重运动方式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户外的体育运动大多以游戏为主,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类游戏或者是益智游戏。简单的例如老鹰抓小鸡和龟兔赛跑的游戏,这类游戏在培养学生反映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学生在不断的输赢之间找到玩游戏的乐趣,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户外运动中去。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得到发展的基本需要,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

  三、要提供新颖型的运动材料常见的运动器材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传统且不常见的运动器材,如陀螺和空竹,学生在利用它们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还能了解到传统文化,受到历史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带动学生变废为宝,例如纸盒、易拉罐可以在游戏中作为阻碍物出现,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物多用,这种玩法增加了学生进行运动的兴趣。

  在运动中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模式,学生更易接受,内在兴趣更易得到激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这种内在的动力会不断的激发出学生进行运动的欲望,使运动渐渐的成为一种习惯。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篇2

  教育的含义是指教化培育,即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一员的过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又因为受到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存在教育不公平和不均衡的现象。而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体,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我国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把“加快教育化发展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论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关注。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经日益频繁的出现在教育研讨和政府公文中,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形成这样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适用对象上的差异。教育信息化是指学校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育发展,适应新时期人们对教育日益提供的要求。

   二、什么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就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均衡,即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衡,指学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各城市间、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各类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三、我国教育不公平、不均衡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目前中国教育来说,仍有缺陷和不足,特别是教育不公平、不均衡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育机会来看,群体间受教育机会不公平、不均衡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二,从教育资源配置看,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区域间失衡。其次表现在城乡间失衡,《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披露: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多学习资源,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这意味着农村孩子在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上受到了限制,需要更多的外界资源的补给;加之,农村的信息较为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而且,农村学校的师资情况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城市和发达地区有所差距。

   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带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在20世界90年代以后,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慢慢走上了轨道,农村中小学逐渐都建立起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师等基础设施。学校慢慢有了网络,有了和外面接触的机会和条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慢慢开始发展起来。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课堂上,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1.教育信息化让课堂更为生动有趣,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2.教育信息化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现在的孩子,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有的孩子很不合群,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孩子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来说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严重影响学生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其实农村孩子也非常渴望参与活动,不过,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学习中大多缺少了合作的机会和资源,缺少教具、学具,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育信息化,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会,拉近了孩子间的距离。3、教育信息化让一些知识难点得以突破。许多抽象的概念、模型通过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这就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和理解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4、教育信息化,能让生动有趣的评价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扬帆。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优越感,对自己的表现总是显得不那么自信,甚至自卑,因此,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了信息技术,就能让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给予激励,

   同时,教育信息化能帮助教师通过计算机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善学习方法。5、教育信息化能让农村地区学校或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孩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线跟各地名师上课,让农村孩子和大城市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突破地域的界限,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只有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通过转变观念,加大软硬件投入和培训信息化应用所需要的人才等方面努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让更多的孩子在未来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篇3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公平的起点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转向让每个孩子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本文通过对政策文件及统计数据的整理梳理了新时代在政府努力下,我国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新时代;学前教育;教育公平

  1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的新角色

  新时代教育公平的起点正逐渐由基础教育转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公平是教育公平起点,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起点一直聚焦在着力解决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每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基础教育问题上。步入新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意识到学前教育作为教育起点的重要性。此变化有几点:一是由学前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指出“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无论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都认为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依照先快后慢的基本发展规律来进行,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智力绝大部分是在上小学之前便业已形成,学前教育的地位在人的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二是彰显了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学前教育的教育职能迈向新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后期的长时期内,幼儿园在解放妇女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让妇女不受困于家庭,妇女通过参加社会生产,不仅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还实现了人的更为全面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幼儿园的教育职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幼儿园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对于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优质的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家长。以上几点促进了学前教育角色和功能的转变,改变了教育公平的起点,学前教育应是人生最早期的教育福利。

  2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的新发展

  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及投入方式发生新变化。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2012年我国学前教育投入1503.93亿元,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投入的5.43%,2017年经费投入翻了一番,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256.05亿元。据《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统计,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投入4203亿元,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投入的7.93%。二是经费投入更有针对性,与以往粗放型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相比,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财政政策投入更突出重点,政府将创造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创建公立及普惠性幼儿园作为重点工作,经费投入加大向弱势群体、贫困地区、薄弱地区倾斜。三是经费投入更加突出公平性,通过扩大投入,我国基本解决了“入园难”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建设,逐步解决“入园贵”现象,新时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数量持续减少。目前,我国幼儿园数量和学位的增长明确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和效度。展望我国学前教育,将朝着更普及、普惠、高品质、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实行教育补偿机制。教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我国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主要是通过国家层面的政府主导来保障,通过在财政中学前教育占有公平合理的份额、在弱势群体中实施补偿功能等方式来实现。2012年以来他多次提出教育投入要向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在政府和社会努力下,一是我国乡镇教学资源和普及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教师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办园条件逐渐改善。二是园际之间的差距缩小,普惠性幼儿园逐年增长,民办学校收费问题得到改善。三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尽管依然显著,但在我国政策引导、社会资助的双重助力之下,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等学前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教育设施、环境有所改善。我国通过特惠政策让享受倾斜政策的地区同较发达地区和全国一道,扩大学前教育的资源、提升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我国人口多、地域广、环境复杂,从政策上实行差别待遇对处境不利的幼儿给予教育补偿,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完善学前教育顶层设计,深化学前教育制度改革。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2012年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4个文件以及关于校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共计六个文件,尤其是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既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属性地位、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也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八项重要的举措,《意见》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必将是浓重的一抹色彩。从2012-2020年我国共下发20多个文件,涉及学前教育的幼儿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治理、督导评估等多个方面。2020年9月,我国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这是我国在教育立法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对学前教育存在的乱象以及“入园难”“入园贵”“小学化”等实际问题,《草案》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僵局的具体路径。

  3新时代学前教育公平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前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重点放在解决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人有学上”问题和为改革开放事业快速培养人才,建设重点高校上,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界对2011-2017年我国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各级教育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进行了数据分析,在各级各类教育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中,我国只有小学教育超过了OECD国家平均,中、高等教育相差不大,悬殊最大的是学前教育。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比重40.8%,OECD国家平均投入比重85.9%,尽管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是截至2015年我国学前教育投入比重46.7%,OECD国家平均投入比重83.1%。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得不到保障,普惠性幼儿园得不到落实。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88年前,我国学前教育以公立幼儿园居多,截至2014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量的61.59%。除公办、民办幼儿园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无证“黑园”,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曾指出“黑园”数量不少、问题严重。民办幼儿园能够满足公众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优质化教育的需要,但一方面民办幼儿园来源于民间资本,这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资本的逐利本性,一些资质比较好的幼儿园收费较高,面对高昂的学费,很多家庭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财政补贴不足,导致民办幼儿园不得不以通过收取较高学费来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如何实现民办幼儿园规范化管理,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创建,使其与公办幼儿园实现均衡发展,是我们国家以后长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前教育分层,保障每一个幼儿公平地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园际之间、城乡之间、东西之间差距较大。受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学前教育在园际之间、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有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具体体现在教学资源上、师资力量上以及入园机会上。例如,2012年我国乡村及镇区幼儿园数量均超过城区,但我国城区专任教师数量为46.28万人,镇区和乡村专任教师数量却分别为40.55万人和27.58万人,截至2018年城区专任教师数量达123.09万人,镇区专任教师数量92.487万人,乡村专任教师数量仅为42.56万人。对于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着普惠性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基本解决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人有学上”的问题,对中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来说,是否“有园”,能不能顺利“入园”都是问题,更不用提优质的学前教育,因此我国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路上任重而道远。“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不仅在量的表面,扩大学前教育数量、规模和提高师资力量上下功夫,更是在深入制度改革、推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提高先进的办学理念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转变投入方式、实行教育补偿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和深化制度改革,使我国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我国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未得到公正对待;民办幼儿园乱象未得到有效治理,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缓慢,民办与公办幼儿园未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园际、城乡、东西之间学前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依然显著,我国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性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查看更多学前教育相关内容,请点击学前教育

2024 育儿知识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6号